新时代·新传播·新路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分论坛一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2-06 11:10点击:


2021年12月4日下午,由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第一分论坛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号楼4056召开。本次分论坛的主题是“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对外传播话语构建”,由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书记韩博主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马忠点评。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针对主题发表演讲,分享研究成果和观点。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悦老师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建构效能”元分析的报告。报告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建构效能”,研究表明目前“一带一路”在国际传播中获得了总体平衡且偏向正面的评价和传播效果,在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方面,境外社交媒体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和理论发展空间,在研究方法方面,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人工分析相结合既能处理大数据,又能保障不遗失重要的细节信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悦老师与学生赵梓涵)

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蒙胜军副教授分享的观点题目为《网络社群使用、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与中介效应分析》,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社群使用与社会资本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社群使用行为会对其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积极作用,社会资本在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社群使用及组织公民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他建议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社群应加强自身管理,明确组织目标,注重分众化建设,同时,企业政府等也应从网络社群领导培养,提升农民工群体媒介素养等方面加强管理与引导。

(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蒙胜军副教授)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张聪老师及研究生杨芜萌做了题为“媒体合作在构建澜湄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的报告。她指出“澜湄合作”是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但现阶段媒体合作情况面临缺乏清晰规划和资金存在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拓展澜湄合作主体视角研究维度、发挥媒体在构建澜湄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构建中国主导的中外媒体合作路径、提供新型的中外媒体合作方式四种路径。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张聪老师及研究生杨芜萌)

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讲师沈霄及研究生胡雨思基于“新加坡眼”969篇疫情报道的文本挖掘,分享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海外华文媒体的报道路径与启示。他通过爬取相关报道并对数量分布、版面分布、高频词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了“新加坡眼”的报道策略和带来的启示,认为我们应抓住后疫情时代的良好契机,借助海外华文媒体创新国际传播策略、改善国家形象,调整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海外华文媒体进行国家身份建构,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传递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

(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讲师沈霄)

新华社研究院毛伟就“一带一路”倡议全球传播与新话语体系构建提出几点思考。他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将西方报道偏见归因于意识形态差异、国家利益驱动等,并且国内外“一带一路”报道态势复杂,数量大、形式单一,内容浮于表面,相关国内外舆论常与现实脱节,对伊斯兰国家的争议性认识有扩大化趋势。基于上述问题,毛伟提出了对重塑世界文化体系的思考,认为需要构建融合的话语体系,以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为切入点,构建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相融合的全球新话语体系,重塑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同时为欧洲等其他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一带一路”全球传播视角下形成文化共同体、文明共同体提供新的范式。

(新华社研究院毛伟)

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助理教授张铁云的报告主题为《“远亲不如近邻”:我国媒体面向东盟的“一带一路”话语实践及其生产逻辑》,对我国媒体面向东盟“一带一路”传播的新闻生产进行话语分析。他探讨了我国媒体面向东盟的“一带一路”新闻生产问题、如何进行议题建构、如何搭建新闻生产建构逻辑三个问题。张铁云认为,打开对外传播视野与格局,因循国际关系中的“规则治理”和“关系治理”两种治理逻辑,实现规则制定与行为规范、价值链接与共情能力建设并重,才能更好解决面向东盟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报道中国家叙事政治宣示与官方期待过多、媒介自我中心主义使得“受众意识”远离的新闻生产现实问题。

(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助理教授张铁云)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李静老师做了题为《“中国经济”之新闻价值的媒体选择与话语构建》的报告,文章在后疫情经济现实境况的语境下,基于语言学视角的新闻价值分析为背景,回应构建新闻价值要素的话语策略具有哪些特征等现实问题。结果表明,大报和小报在涉华报道上角度侧重各有不同,以比较结构,高频指向词汇、负面、角色标签等话语策略,构建了重要性、影响性、负面性、著明性等新闻价值要素。文章从微观层面回应了新闻是如何通过话语来建构新闻价值,提供了新闻价值的媒体选择与话语构建研究价值。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李静老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万木春老师报告题目为《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在乌拉圭的媒体建构——以<国家报>观察窗口为例》,通过四次调研,团队选择乌拉圭《国家报》2020年6月到12月涉及中国的报道内容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指出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内容对于乌拉圭民众的信息偏好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国家硬实力和科技发展状况方面,仅在经济实力以及医疗技术等作为传播内容重点时,体现出比较显著的信息偏好;以及图文搭配的形式会对内容偏好程度有一定影响。团队将国际媒介传播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认为中国应使用综合策略进行立体化传播,实现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传播频率的常态化和传播效果的持续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万木春教师)

学者们分享结束后,苏俊斌副院长和马忠副院长做了简要评议。他们认为,学者们的研究选题均源自本土,关注到了社会科学的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具有规范性,充分体现出作者们较高的方法素养与问题意识。苏俊斌副院长针对每一位学者的报告从主题、方法再到内容提出了自己细致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建议,期待借助论坛平台在学术交流中获得更多启发与思考。

(苏俊斌副院长和马忠副院长)

文:谌芷璇、马樱支、孙艳婷、杨庆仪、王紫璇

图:王敬淳、邹福欢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