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传播·新路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分论坛二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2-06 09:32点击:


 

2021年12月4日下午,由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分论坛(二)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一号巨构召开。该分论坛以“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对外传播实务为主题,由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孙鹤立主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清果、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传播系主任吴锋主要点评,十余位来自学界、业界的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研究成果和观点。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宣长春通过分析2013年9月至2020年12月间5301篇国外英文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以CAGE框架距离入题,阐释了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对新闻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情感倾向的作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促成‘民相亲’‘心相通’的关键就是妥善处理文化差异问题。”宣长春谈到。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熊炎以生动案例的形式,分享的主题是“熟悉逆火效应的发生机理重构与抑制策略探索”的报告。在对熟悉逆火效应的表象和发生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熊炎又辨析阐述了斯宾诺莎模式与笛卡尔模式的机理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熟悉感逆火效应的新发生机理。

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王雪莲提供了业界研究新鲜视角,以《打造国际传播品牌提升传播能力》为题进行分享。她谈到,应对2021年8月、9月接连发生的阿富汗、几内亚局势变化,大约在三周时间内,总台连续播发了12次塔利班官员专访和13次前阿富汗政府官员专访,人物专访、动态消息、现场报道、新闻连线以及评论综述各种节目,在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1599个电视台播出。截止到9月5日,总台播发的有关阿富汗新闻,跨媒体总触达人次达到了73.33亿。在以往的国际新闻报道序列中,中国媒体总扮演着“二传手”的角色, 而在此次连续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面前,中国媒体成为全球信息源,也印证了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的稳步提升。

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助理教授杨帆基于政治光谱视角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受众进行研究,他提到,现如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无法取得满意效果,原因之一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想象受众与现实情况产生脱节,传播对象应由过去的“精英”转向“大众”。以此为前提,杨帆在推特上抓取宗教右翼用户、经济民粹主义用户和政治文化民粹主义用户在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发表的所有包含“China”或“Chinese”的推文,探析其对中国议题关注度及情感倾向。研究结果显示,宗教右翼群体对中国议题关注度在三者中最低,而政治文化民粹主义群体对中国议题关注度最高,且负面情感倾向最突出。杨帆谈到,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国际传播提供参考,如优先从民粹主义群体入手,打造精准传播实现方式和路径。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霏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验方法引入的重要性”分享成果。他提到了新闻传播学研究及教育现状与困境,认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来源驳杂,未达成共识;新闻传播学教育对方法学的训练不够重视,实验法被普遍忽略。王霏指出,以实验法为代表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但在新闻传播中,实验法还远不是主流的研究方法,它仍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玲武老师以湖湘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传播策略及实现路径为题展开分享。在析明“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误区后,刘玲武把目光转向湖湘文化内涵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他指出,现有传播仅停留在“有形”的文化交流层面,“无形”的文化内涵则难以被真正理解。结合“一带一路”背景,刘玲武认为,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可运用革新传播理念,调整传播思路,转变传播方式等策略,通过建设渠道、提升内容、发展文化产业等路径实现对外传播。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苏文发表了题为“对外传播视域下西安城市形象构建与提升研究”的精彩报告。他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2019年至2020年间9个新一线城市的报道来探讨西安城市的对外传播现状,研究发现西安在城市品牌对外传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潜力。同时,苏文也提出一些提升西安城市形象的建议与策略,他认为应在西安个性化形象塑造、采取能够塑造西安城市品牌的措施、增加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的报道等方面做出不断地探索。

中南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吴玉兰和研究生滕华带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G20峰会报道创新策略研究,以近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构建出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倾向5个类目。此外,该研究还借助了NLPIR-Parser软件和微词云对样本进行话语策略与报道倾向分析。吴玉兰教授和滕华提出,G20峰会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拓展多元议题,选择人情味框架,吸纳多方意见,选择多样体裁。

南宁师范大学的刘雯老师对周边传播理论研究进行了阐述,分享了题为“以边为媒——越南边民视角下中越周边传播特征”的研究。她以周边传播作为理论视阈,通过问卷调查和田野访谈的方式,调研越南边民对种态度、与中关系,从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五个方面解读中越边境地区边民交流现状与传播特征。最后,刘雯对推进中越边境周边传播提出政策建议:建立安全稳定的周边传播环境;构建“点线圈”式周边经济共同体;搭建多远立体的边疆教育文化载体;增强边疆媒体的主体性作用;因地制宜提升边境治理效能。

中共兴安盟委员会党校的徐长安老师就“如何推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创新”这一问题进行了发言。他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地阐述: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文化国际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推进中华优秀国际文化传播的创新途径、如何发挥新媒体的力量,创造文化品牌代言人。徐长安老师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始终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文化全面发展。

论坛的最后,在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孙鹤立的主持下,吴锋教授和谢清果教授对以上报告进行了点评。谢清果教授针对每一个人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包括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改进意见。吴锋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此次论坛的报告是高质量、多样化、多取向的,并且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能够通过此次论坛开拓学术视野,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文:肖遥、程赛

图:卢文浩、吴雪婷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