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系列专访】李明德:新闻人才培养应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发布时间:2021-09-09 10:18点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融媒体、智媒体、众媒体方兴未艾,信息的流散无所不在。新闻媒体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革命。新闻生产流程的变革、迅猛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以及传播生态与沟通场境的改变催生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转型。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全媒体时代的必要之举。在此背景下,新闻学界与业界如何实现融合创新?媒体融合要培养什么类型的新闻人才?针对“融媒体时代新闻教育与实践创新”这一话题,当代融媒体研究院联合陕西网专访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

 

当代融媒体研究院:智媒时代的到来,对传媒人才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高校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应如何迎接这种挑战?

李明德院长:首先,要有思维转变的过程,现在的媒体融合也好,智媒体发展也好,有时候会感觉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媒体、媒体人从理念上没有转变过来,仍然是用传统媒体的思路来办“融合媒体”,其结果可想而知。

对高校教育而言,如何适应这样一种心理变局,更好地对接智媒时代的需求?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说,理念上应尽快转变,因为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大部分是在传统媒体理念之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如何适应智媒时代的要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转变。

第二,从教学的实验设施方面来讲,应尽快地建造能够和当下智媒体人才培养相对接的实践环节。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院虽有起色,但整体还需要进一步加力,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如果理念跟不上、教学设施跟不上,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陷入一种“自说自话”、纯理论的境地中去。

当代融媒体研究院: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教育界开始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办学模式,如“校媒共建”,还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等,彰显了新闻教育的中国特色。您认为智媒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目标和落脚点如何确立?

李明德院长:“校媒共建”应该说是战略思路。从这一点来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和现实有更加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培养理论人才,媒体需要的人才大多数是从高校培养出来的。我觉得在媒体经过实习锻炼之后,理论结合实践,毕业后更能成为媒体所需要的人才。而“校媒共建”就是要缩小之间的距离,能够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和媒体的需求紧密的衔接在一起,这是最主要的初衷。但从这几年“校媒共建”的实践结果来看,我觉得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比如说,有实践经验的媒体人,如何让他们来高校承担一门课程的讲授任务?高校的教师如何派到媒体去参与具体的实践工作?怎样将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就目前的各种做法来看,并不理想,尽管已经实施了“双千人聘任计划”,即从高校聘请一些老师去媒体任职,从媒体聘请工作者来高校任职,这个设想非常好,但是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

去媒体工作的高校教师职位是什么?他的工作量怎样考核?对他的要求怎样体现?高校有高校的评价体系,大多数高校看重的是课题的多少、论文的多少、获奖的多少,以及上了多少门课程,到了媒体之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而从媒体到高校来任职的这一部分人,他们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人的理论根基也非常深厚,完全能够胜任这一门课程的要求,但是高校任职往往又有要求,比如任职这门课程要有教师资格证,有学历学位要求,是否有发表论文等等,一系列的要求,就会出现“学界”和“业界”两张皮的问题。

如何确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目标和落脚点?我认为,如果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和社会现实紧密的结合,没有跟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没有把这些需求当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目标要求,那么高校人才培养可能会出现人才培养出来之后,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问题。

当代融媒体研究院:环球360会员登录如何推动新闻传播与新媒体产学研一体化向前发展,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需求?

李明德院长:环球360会员登录一直把“组建大团队,承接大任务”作为社会服务的主要目标。环球360会员登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成立于2015年,彼时,全国的新闻传播学院已经非常多了,在这样一种学院之林当中,要建立新的学院,要创建新的特色,要被学界业界认可,只有另辟蹊径,不能走一般学院建设的老路。

所以我们创新性的思路是将学院重心放在新媒体这一块,一直把新闻和新媒体作为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两个关键词,跟其他学科的交叉交融,一直是特色之魂,强院之力。重点突破点放在网络舆情、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新媒体舆论引导这三方面,开展的一切教学、科研,都围绕着“新媒体”这三个字来做,这也是我们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也成为了学院的优势。

当代融媒体研究院: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作为主流媒体从业者应该如何立足?

李明德院长:媒体融合的目的其实就是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但是媒体融合之后,主流媒体在这一块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比如,现在好多主流媒体,大众平时不看也不听,但并不影响大众对信息的获取,这说明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缺少能够抓住人心的东西,主流媒体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内容生产上,在传播渠道上,担当起与主流媒体相适应的责任。目前,主流媒体普遍做的与广大受众的需求有距离,还在用传统理念来办融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体或者新的主流媒体,这显然是跟时代要求不相吻合的。

第二,主流媒体主动丧失了议程设置的功能,丧失了主动引导舆论的功能。老百姓关心什么?老百姓将来可能会关心什么?主流媒体在这一块应当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大家去思考。但是主流媒体目前做的很不到位,这一块阵地自然就让自媒体挤占掉。所以,主流媒体要增强市场引导力,增强市场参与度,确实要下一番功夫,否则目前的状况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当代融媒体研究院:针对当前的舆论环境如何做到主流引导与规范传播?

李明德院长:舆论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尽管这几年在舆论引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总体效果还不错,但是目前处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用一种声音说话,或者整个社会能够对某一个问题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度统一,还是非常困难的。当前的舆论生态环境,自媒体和社交媒体风起云涌,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上,偏激性、情绪化、浮躁性的看法、观点、表达太过明显,这让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非常被动。

怎样扭转这样的局势?把自媒体、社交媒体全部封闭掉,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主流媒体只能和他们长期共存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以符合社会前进方向,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求,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观点、理论来不断扭转舆论引导过程当中的混乱之处。那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多向自媒体、社交媒体学习,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学习他们能够抓住受众心理的表达方式、话语方式、传播方式。主流媒体在设置议题的时候,应当考虑的更加广泛更加全面一些。

当代融媒体研究院:您认为陕西的新闻教育的特色发展路径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明德院长:大家都认为陕西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亮点、优势,通过特色、亮点、优势,在整个新闻传播教育界能够有立足之地,我一直是这样呼吁的,但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哪些可以作为陕西持之以恒不断推进的特色或者亮点,进而形成优势?西安交大这几年一直在朝着新媒体方向加力,其实也没有和地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和新媒体联系在一起,让它形成我们的特色,进而形成优势,这本身就是我们学院的特色。新媒体是技术驱动下新的媒介、样态,如果离开了技术驱动,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创新就失去了活力。而新媒体技术又跟交大自身的工科背景,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所以说研究新媒体离不开内容生产,离不开传播渠道,离不开技术创新,内容生产也罢,传播渠道也罢,后面支撑的就是技术,而这些技术是可以依靠交大的一些相关学科,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进而形成特色。但是这些特色能不能突破学校的局限,把整个全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学院、老师组成研究团队,成为陕西省新闻传播的一个特色,让陕西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甚至引导力,那慢慢地陕西的新闻传播就起来了。

当代融媒体研究院:您认为当代融媒体研究院的创立,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社会治理服务以及教育文化建设方面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明德院长: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研究院将来想担当一些责任,但是责任能不能担当起来,功能能不能发挥到位,最主要在于怎么去做,而不在于有没有这个平台。当然有平台是很好的基础,有了平台,如果没有要做的目标,没有要做的具体事项,那平台永远是空的,要在整个陕西或者整个西部地区发挥什么作用,所以平台搭建起来非常好,但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一定要给研究院有一个议程设置,所谓议程设置就是今年研究院要做成几件事情,明年要做成几件事情,要有规划。围绕规划,不断组织、调整新的团队,千万不能继续沿用那些传统的管理理念。所以我建议研究院避开惯常做法,实行项目制,围绕事项组建新的团队,事项完了就自动解散,然后我们再不断地优化组合,不断拓展新的路径,通过干事不断树立形象,建构形象,树立威望,当代融媒体研究院才会有生机。

文章来源:当代融媒体研究院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