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拥抱未来 ——李明德教授团队举办第二次文献分享团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1-01-04 11:10点击:


12月21日晚,在李明德教授指导下,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部分硕博研究生开展了本学期第二场关于阅读的线上团组活动。本次团组活动历时3个小时,主要分为主讲人导读、成员自由发言讨论以及导师点评等环节,阅读书目为《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硕士研究生刘佳怡为此次团组活动的主讲人。

主讲人分享:八十年代的思想文化样貌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以《新周刊》400期特刊为基础,访谈了400位八十年代的启蒙者,重新增补了之前未发表的八十年代专题访谈,采访了400位八十年代的启蒙者、艺术家、企业家、学者等,系统地整理了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样貌。主讲人首先对八十年代进行了盘点,介绍了八十年代思想交锋标志的三次大讨论——“潘晓讨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及“姓‘资’姓‘社’大讨论”。之后主讲人结合个人研究和兴趣点,着重介绍了八十年代的文学刊物和影视艺术。

在介绍八十年代的文学刊物时,主讲人介绍了创刊于1979年的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这些刊物和书籍的出版反映了八十年代图书出版行业以知识分子为导向的特点。在介绍八十年代的影视艺术时,主讲人提出,八十年代是大众影视全面自我表达的十年,并通过影视作品中的服装变化这一细节进行了说明。“时装是一个象征系统:衣物既是实物必需品,又是表明一定的社会差别,社会意向和变化的一个表意系统。”文革时期,社会对服装的规训已经达到了极致,服装色彩单一、款式单调,以灰、黑、蓝为主色调的制服是那时期的特色。而八十年代在服装款式、色彩等方面都是具有颠覆性的,反映了当时的时尚潮流。

团队成员讨论:收获与反思并存

“佳怡师姐分享的《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让我对八十年代有了一个更深的认知,其中对我启示最深的是服装对身体的规训,加深了我对服装与身体关系的认知”,硕士生黄斌表示这本书对认识八十年代有很大的引领意义。硕士生郝晨琰说:“从佳怡师姐的分享中我也捕捉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团队成员还就“怀念八十年代”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博士生乔婷认为,“这本书可以打开我们了解八十年代的大门,但是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有一定的‘煽情’元素,将八十年代浪漫化,”她认为,“八十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它内涵丰富,并不只是一个‘怀旧项目’,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硕士生薛山探讨了媒介与时代记忆的关系,他指出,媒介形塑了我们对于时间的记忆,也记录了时代的思潮涌动。人们对八十年代的怀念其实是对那个年代的神化,或者对集体记忆的美化和修饰,因为现在掌握媒体的正是八十年代这一批人物,比如那个年代的导演。硕士生侯淑娟认为,每一个逝去的时代都会成为一代人心中最好的时光,但是过去再怎样绚烂,也已然成为过去,我们需要做的是着眼当下,走好脚下的路。

老师总结:分享经历,答疑解惑

李明德教授就团队成员提出的九十年代、新世纪其他年代会不会对其所处时代产生时光滤镜,现在的农村是否比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更难出才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他强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记忆,从身边人的数据来看现在比过去更难出才子的说法不一定准确。李明德教授还回忆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工作初期的经历。他认为,八十年代是一个多元化、多种文化并存的时代,在八十年代,大家对知识如饥似渴,对多元热烈拥抱,对未来美好期盼,这几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时代的力量,顺着时代的大潮我们每个人都发挥个人的力量,最终取得了未来二三十年巨大的成就。

最后,李明德教授肯定了刘佳怡的主讲和团队成员的积极发言,认为以文献分享为主题的团组活动形式很有意义。活动通过主讲人的阅读分享,充分调动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研究兴趣,激励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够促进学生把自己传播出去。

文/邝岩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