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战“疫”说理:进一步提升新媒体有效参与公共治理的“增效功能”

发布时间:2020-03-20 10:06点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开展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国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向好的趋势,为全球抗“疫”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更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治理实践提供了很好的“中国经验”参考。通过此次疫情防控可以发现,新媒体在突发公共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新媒体推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举措主要体现在:

一是创新问政机制。这是对党和政府疫情防控工作的最直接支持。广大网民通过政府网站留言板、政务“三微一端”等平台,对党和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促进了防控工作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这其中,“微视频”“社区微信群”“拇指问政”等具体形式和成功经验,体现了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创造精神和广泛参与力量。

二是治理网络谣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公众对疫情突然来临形成的“应激反应”和“未知恐惧”,一段时间内谣言丛生且影响较大,短时间内曾出现干扰和降低了全社会齐心协力防控疫情的焦点认知和协调效率。在这方面,新媒体一方面体现了“自组织”的角色和功能,通过信息对冲起到净化、清除和“免疫”谣言的效果;另一方面,及时加强网络治理工作,高频度转发主流媒体平台的权威声音,有效消弭和清除了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流行。在遵纪守法的制度运行条件下,很多新媒体平台依托大数据和机器算法,智能化地科学防范和预警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对平抑谣言起到了掐头去尾的关键作用。

三是优化服务机制。各级政府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力措施,促使了政务服务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的适时调整与优化。“网上审批”“网上交易”“网上教学”“网上招聘会”等新型网络化社会运作模式显得日益重要。

四是创新社会监督机制。实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措施,显著提高了社会利益的集合效应,让社会大众对社会监督的重要性有了更新的认识。网络新媒体的多层次信息发布给权威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技术平台与社会心理认同保障。“领导留言板”既有正面的“问政信息”,又有尖锐的“批评指正”;各种新媒体平台设置的“我要举报”功能保障了网络平台易用度的高效率使用,让疫情防控中的不作为与乱作为无所遁形;官方的及时有效回应和重大关切,也通过新媒体平台的社会监督下能变得更加温暖和有力量。

新媒体在疫情防控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不单纯局限于“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等方面,还具有推动政府综合治理发挥更大的现实性功效,如风险预警、组织动员、应急处置、综合协同等效能。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要进一步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增值”作用,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考虑和布局:

一要加快推进5G网络布局,做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经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降费提速”更应该加快“提速”。另外,有必要更好地整合生产商、运营商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尽快修订相关产业规划,推进实体和虚拟经济深度嵌合。在“十四五”期间,注重对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植力度,特别是信息产业,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推进力度,着重打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生态,实现二者深入嵌合。

三要合理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新旧媒体理念形式双融合。要吸取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前期成果和疫情防控的实践经验,着重在理念融合的“互联网思维”前提下,积极打造融媒体中心,切实避免融媒体建设的孤岛化和单一化。

四要全面开发引导大数据和智能媒体公共价值的转化机制,全面建设政务新媒体。要调整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设思路和方向,从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等方面更多延伸至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更为深入和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媒体平台,加快推进政府决策、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的政务服务新系统和新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科学决策、信息公开、政务服务、监督反馈和协同治理的综合协同效应。

热文推荐